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20-2 換心人為什麼性格大變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王群光自然診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1號10樓
諮詢電話:886-2-23671086
LINE ID:0919730053
 Wechat ID: a0919730053

楊孟勇是黑龍江一家雜誌社的編輯,患了非常嚴重的心臟病,2000年1月,年近六旬的他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做了心臟移植手術。

手術後楊孟勇心臟功能恢複得很好,然而令人非常奇怪的是,“換心”後的他在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夢境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熟悉楊孟勇的人都認為,“換心”前後的楊孟勇簡直判若兩人。

例如,“換心”前的楊孟勇是一個性格懦弱內向的人,然而,“換心”後的他卻變成了一個脾氣十分暴躁、非常容易沖動,甚至富有攻擊性的人;“換心”前的楊孟勇從小就很愛吃魚,然而,“換心” 後的他不僅非常討厭吃魚,而且還喜歡上了以前連碰都不碰的小孩子們愛吃的零食;“換心”前楊孟勇很邋遢,睡覺前衣服到處亂扔,然而,“換心”後的他卻變得十分整潔,每晚都整整齊齊地叠好衣服才睡覺;“換心”前的楊孟勇不太講究穿戴和儀表,然而,“換心”後的他卻變得非常註意穿戴和儀表,他討厭已經穿了幾十年的老年裝,喜歡穿樣式新穎、色彩鮮艷的年輕人的服裝,還喜歡梳頭、照鏡子; 更為奇怪的是,連楊孟勇的夢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換心”前的他很少做夢,然而,“換心”後的楊孟勇經常做一些充斥著暴力的惡夢。[1]

楊孟勇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些匪夷所思的變化感到困惑,為什麽“換心”會引起自己的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夢境都發生如此大的改變呢?為了尋找答案,楊孟勇查閱了很多資料,他發現國外的一些資料報道,許多器官移植尤其是心臟移植患者,竟然在器官移植後出現了捐獻者的某些性格行為特征。


通過調查楊孟勇發現,給他捐獻心臟的是一個具有暴力傾向的20歲左右的男青年。這讓楊孟勇十分震驚,難道說自己身上的這些變化都是從移植的心臟那里“遺傳” 過來的嗎?楊孟勇帶著自己的疑問咨詢了給他主刀的著名心臟移植專家夏求明教授,夏教授認為心臟具有記憶和遺傳功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發生在楊孟勇身上的這些匪夷所思的變化,也引起了神經科專家和心理學家們的關註,神經科專家認為,楊孟勇身上的這些變化,完全是受心臟本身機能的改變帶動其他器官功能的提高呈現出來的;而心理學家則認為,發生在楊孟勇身上的這些變化完全是“心理暗示”所導致的。有些專家表示,楊孟勇的變化純屬“個案”,心臟是否帶有記憶功能,目前世界科技水平還無法解釋。

楊孟勇的變化真的是一個“個案”嗎?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蓋里•希瓦茲經過20多年調查研究發現: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患者都性格大變,“繼承”了器官捐贈者的性格。有十分之一的器官移植者都發生了性格大變,這說明楊孟勇的變化並非是一個“個案”,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神經科專家認為,楊孟勇的變化完全是心臟機能的改變帶動其他器官功能的提高所導致的,心臟機能的改變確實能夠帶動其他器官功能的提高,但是,其他器官功能的提高卻很少引起性格的大變,更不可能“繼承”器官捐贈者的性格。心理學家認為,楊孟勇的變化完全是“心理暗示”所導致的,這種說法也很勉強,因為在楊孟勇的性格發生明顯變化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心臟捐獻者是誰,對捐獻者的信息也一無所知,他是後來在尋找答案時才知道了捐獻者信息的。既然楊孟勇在身體發生變化之前對捐獻者的信息一無所知,那他又怎麽可能會受到“心理暗示”呢?

楊孟勇本人及不少人都認為,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變化極可能是從移植的心臟那里“遺傳” 過來的,假如真的是這樣,那就是說心臟具有記憶和遺傳功能,捐獻者的心臟不僅能夠記憶個體的信息,而且還能通過心臟移植把這些信息“遺傳”給被捐獻者。
心臟真的具有記憶和遺傳功能嗎?作者認為,事實並非是如此,因為心臟並不像大腦那樣具有一般意義上的記憶功能,人的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夢境等信息並不是記憶在心臟里,而是記憶在大腦中。由於心臟中並沒有記憶相關的信息,所以捐獻者也無法通過心臟把信息直接“遺傳”給被捐獻者。另外分子生物學告訴我們,遺傳信息存儲在DNA之中,心臟無法直接合成DNA,所以心臟並不具有一般意義上的遺傳功能,而捐獻者的信息也無法通過心臟直接遺傳給被捐獻者。在這個問題上,夏求明教授的觀點是正確的。

既然心臟不具有記憶和遺傳功能,可是,為什麽心臟移植者的性格會發生那麽大的變化呢?為什麽心臟移植者會“繼承”捐獻者的性格呢?這其中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作者認為,其實根本原因仍然在心臟,長期以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心臟只是一個單純的血液循環器官,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們卻發現,心臟除了血液循環功能外,還具有內分泌功能,它能夠分泌出一些化學分子,如心鈉素、生物活性多肽等。[2] 作者認為,除了心鈉素等化學分子外,心臟極可能還會分泌出一些“肽類激素”,這些“肽類激素”蘊涵著捐獻者個體的一些信息。當捐獻者的心臟移植到被捐獻者體內後,由於心臟仍然在分泌“肽類激素”,而激素中所存儲的信息也會通過血液循環傳遞到被捐獻者的大腦,直接或間接的地影響大腦的精神活動,導致被捐獻者的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以及夢境等發生大的改變。作者認為,是心臟中分泌出的激素改變了人的性格和行為,有的朋友可能認為這個結論完全是作者的想象,其實作者的觀點是有根據的。

神經科學家們發現,激素的作用並非是僅限於內分泌活動,腦或神經系統也是激素的一個重要靶器官,激素的受體廣泛分布於腦的各個區域,這些受體能夠被相應的激素所激發。激素具有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及自主神經的功能,對人的行為、自身穩定、感覺、疼痛、記憶與學習、飲食、飲水、體溫調節、睡眠、性行為等都具有一定的調節與控制作用。[3]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甲狀腺素。甲狀腺是人體頸部的一個內分泌腺,但它卻能對人的性格和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甲狀腺能夠合成一種激素——甲狀腺素,它能對人的性格和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甲狀腺機能減退會導致甲狀腺素缺乏,由於甲狀腺素缺乏,這些人多木然少動,做事慢慢吞吞,性格比較“肉”;而甲狀腺素機能亢進者由於分泌過多的甲狀腺素,所以這些人的性格恰恰相反,他們大都表現為躁動不安,遇事十分著急,做事風風火火,性格比較急躁。英國科學家A.S.梅森在《激素和我們的身體》一書中曾舉過一個例子,十分生動地說明了這兩種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一個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和一個甲狀腺機能減退患者同時到一個醫生那里看病,當醫生為了做檢查而要求患者解開上衣的時候,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幾乎在醫生的話尚未說完之前就急急忙忙地撕扯自己的衣服,惟恐自己的紐扣不能及時解開;而甲狀腺機能減退患者卻慢慢吞吞地開始了慢得讓人心煩的解紐扣動作,醫生只能耐心地等待。[4]既然甲狀腺素能夠影響人的性格和行為,那麽,心臟分泌的激素也完全有可能具有這樣的功能。

捐獻者心臟分泌的激素影響了被捐獻者的性格和行為,那麽,這些激素又是如何影響被捐獻者的性格和行為的呢?腦科學和心理學都證明,人的性格和行為都是被人的大腦所控制、所支配的,當捐獻者的心臟移植到被捐獻者體內後,這個心臟分泌出的激素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後者的大腦,由於二者的心臟激素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當前者的激素參與到後者的大腦精神活動中的時候,就有可能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引發前者的精神活動模式。由於後者的大腦中出現了前者的精神活動模式,於是就造成了被捐獻者性格行為的改變,就導致了被捐獻者身上出現了捐獻者的某些性格行為特征。這種情況很像我們前面所說的甲狀腺素,甲狀腺素少了性格就會變“肉”,多了就會變得急躁;作者認為,心臟激素對性格的影響也是如此,少了性格就會變得懦弱內向,多了則會變得暴躁、沖動,富有攻擊性。例如“換心”前的楊孟勇心臟功能極差,那麽,他的心臟分泌激素的量一定較少,血液中該激素的水平也比較低,於是就形成了他懦弱內向的性格;但是,捐獻者年輕力壯,心臟功能極好,他的心臟一定能分泌出大量的激素,這樣當捐獻者的心臟移植到楊孟勇體內後,他體內激素的量就會大大增加,血液中激素的水平也會變高,於是楊孟勇的性格就變得暴躁、沖動、富有攻擊性。性格決定行為,當楊孟勇的性格發生大的改變的時候,他的一系列行為如飲食、生活方式等都會隨之發生改變,都會變得像那個年輕人一樣。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影響人的性格和行為的因素甚多,並不僅限於甲狀腺素和心臟激素,由於篇幅所限,這里無法一一論述。

有的朋友可能還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捐獻者心臟中的化學分子——“肽類激素”能夠影響被捐獻者如楊孟勇的性格、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可是為什麽還會影響他的夢呢?難道夢也會受到心臟的影響嗎?作者在拙作《破解大腦之謎——精神分子論》一書的第29章,曾經對夢形成的分子機理進行過專門探討,作者認為,構成夢的主角也是化學分子,正是多種化學分子的不同排列與組合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夢。[5] 既然夢是多種化學分子的不同排列與組合,那麽,當捐獻者心臟中的激素進入被捐獻者的大腦並參與到夢中的時候,激素中所蘊涵的信息必然會影響被捐獻者的夢,並造成夢境的改變。“換心”後的楊孟勇之所以經常做一些充滿暴力的惡夢,其原因就在於此。從這個角度看,夢確實有可能受到心臟的影響。當然,影響夢的不僅僅是心臟,其實人體許多器官和組織都有可能影響夢。

有的朋友可能還會提出另一個疑問,既然捐獻者的心臟能夠影響被捐獻者的性格,那為什麽只有十分之一的被捐獻者“繼承”了捐獻者的性格?為什麽那十分之九的被捐獻者並不“繼承”捐獻者的性格呢?作者認為,雖然捐獻者的心臟激素都有可能對被捐獻者的性格造成影響,但並非是所有的“換心”人都會發生像楊孟勇那樣顯著的改變,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捐獻者和被捐獻者之間性格的差異。假若二者性格的差異比較大,那麽,改變就會比較顯著。例如楊孟勇原本是一個性格懦弱內向的人,而捐獻者卻是一個性格暴躁、具有暴力傾向的人,於是楊孟勇性格的改變就比較顯著。假如捐獻者和被捐獻者性格的差異不大,那麽,被捐獻者的性格也不會發生十分顯著的改變。由於改變不太顯著,於是人們就認為這些人沒有“繼承”捐獻者的性格。當然,根本的原因仍然在激素,假如捐獻者和被捐獻者激素量的差異不大,那改變就會不太顯著;假如二者激素量的差異很大,那麽,改變就會比較顯著。

通過以上探討,最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由於移植心臟分泌出了過多的“肽類激素”,於是就導致了“換心”人性格和行為的一系列變化,這就是“換心”人性格行為改變的真正原因。

註釋:
[1] 見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奧秘”欄目《“變心”的秘密》。
[2] 張鏡如主編:《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頁。
[3] Kurt pawlik 、Mark R.Rosenzweig:《國際心理學手冊》,張厚粲主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頁。
[4] [英]A.S.梅森:《激素和我們的身體》,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86頁。
[5] 陳定學:《破解大腦之謎——精神分子論》,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頁。

資料來源:凱迪社區-貓眼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